对于这个解释,很多人更加不服气。

    这他妈的说的哪到哪?

    什么他妈的叫地主乡绅们率先抛售粮食,导致粮价下跌?

    他们脑子里面装满了密密麻麻的米田共吗?前线两军还在对峙,他们把粮食率先抛售?

    甚至有官员痛斥这种没有常识的言论。

    后来《江宁日报》上有一个笔名叫晏哥儿的人发表了一篇文章,详细阐述了户部尚书公孙赞那句话的意思。

    苏常个体户今年粮食增多,自耕农本身的需求因为预期便好,而推动了个贷的发展,银行个贷推动自耕农对布匹的提前消费。

    据有关人士统计,苏常今年上半年布匹需求量增加了200%。

    增加的人数几乎全部是自耕农。

    他们将银行贷款买地的一小部分钱拿出来买了布匹,原因是之前实在太穷了,许多人十几年都没有换过衣服。

    眼瞅着有田了,手里贷款还有一点点没有用完,就购买了布匹。

    别看这一举动稀疏寻常,敏感的商人们已经闻到了商机。

    既然自耕农出现了第一次提前消费,那么等到他们收割粮食的时候,多余的粮食,一定会拿出来一部分去卖钱,更别说他们还背负了银行的贷款。

    粮食售卖预期就摆在了这里,接下来数月,肯定有相当数量的粮食涌入市场。

    地方上的乡绅大户们家里粮食本来就多得吃不完,他们当然会提前抛售。

    从这一点,晏哥儿得出一个结论:粮价与多种因素相关,战争只是其中因素之一,更何况战场还没有开始。

    粮价的下行,不仅仅稳住了民生,也第一次让大夏的官员,尤其是公孙赞和沈彬看到了银行在物价这一块的调节作用。

    这件事怎么分析,怎么都会觉得神奇。

    当然,在粮价轻微下跌这件事情上面,江宁城要吃饭的文人们又开始了他们精彩的表演。

    有人说:在过去无数年,每逢战争,必民不聊生,然今虽有魏贼祸乱,却是明主悬于紫薇,甘露福泽苍生矣!

    还有人说:这是银行新政起到的主要作用,这一切都在陛下的预料之中。

    两日之后的一个傍晚,夏雨初歇,夕阳瑰丽,火云飞舞。

    李彦坐在后苑,一本正经地在给姬清颜回信。